海南新高考

任务驱动型作文“快递月饼”导写及例文评析 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董新明 蒙丽萍

[文题呈现]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
中秋节前夕,家住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收到一盒女儿快递来的月饼。老人诧异之余,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:“不就隔一条江吗?还懒到要别人代劳?中秋节不回来算了,寄什么月饼?我和你妈又不缺一盒月饼。”没等女儿解释,老人就挂断了电话。

对于老人或女儿的行为,你怎么看?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。

[导写]

这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题,很明显规定了两项写作任务:一是从老人的角度考虑,一是从女儿的角度着想。当然,也可以从老人和女儿结合的角度立意。

仔细挖掘材料,可以确立的观点有:①孝道不能敷衍、走过场;②儿女该常回家看看;③正确看待“快递月饼”;④亲情需要沟通理解;⑤竞争时代,如何弘扬孝文化。

确立了恰切的观点,动笔写作之前,必须给酝酿中的作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,“嵌一双明亮的眼睛”。比如下列笔者阅卷时捕捉的一组好标题——

①孝心不能隔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②一江不能隔断亲情

③亲情,需要陪伴          ④最好的礼物是陪伴

⑤陪伴父母是最好的孝顺    ⑥理性沟通,缩短亲情距离

⑦莫让老人空寂寥          ⑧尽孝应当亲历亲为

⑨两代人,应好好沟通      ⑩老人家,别轻易挂断电话

从阅卷情况来看,有一部分学生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,仅就“孝道、孝文化”、“理解、宽容”去进行概念化写作,从而与“高分作文”失之交臂。

至于拟制标题,就阅卷情况而言,一些不恰当、蹩脚的标题,时时刺痛我们的眼球。比如:

1、珍惜当下是最好      2、思念如潮水般流淌

3、关爱空巢老人        4、每逢佳节倍思亲

5、孤单的老人          6、一个不回家看望父母的人

7、身不由己的女儿      8、这个孤独的中秋节

这些标题偏离材料内容及含意,直接导致后面的作文或立意偏差、或文体严重混杂等。


[列文展示]

莫让老人空寂寥

儋州市第二中学2014级10班  吴美兰


中秋佳节,花好月圆,本是子女归巢、合家团圆的美好日子。但黄斌老人却只盼来了一盒没有温度的月饼,等不来女儿的笑脸。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女儿是情有可原,但我却不认同。无论多忙,多抽不开身,都要回家看看父母,莫让老人空寂寥。

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对待父母要“事必躬亲,事必顺心” 。“尊老、敬老”仍是一个人根深蒂固的观念。虽然现在的青年被琐事缠身,压力颇大,但不应该忘了这一美德。“常回家看看”不仅是一句歌词,更是所有父母的孩子都应该做到的事。对于青年人来说,“莫让老人空寂寥”这事其实并不难,只要经常回家,哪怕只是陪他们吃顿家常便饭,都是对老人的一种慰藉。

时代在发展,人们不得不出门谋生,孩子紧随父母而去。可老人呢?老人因为行动不便,生活艰难而被留在家里。这在当今社会可谓司空见惯。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个寂寥的村庄,没有小孩的喧闹声,没有大人的家常话,只有老人三三两两翘首盼儿孙归来?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问题。解决的办法,就要集中集体力量,发展、建设乡村,让年轻人不再“出走”,老人自然也不会寂寥。

曾经我也在想,待我长大之后,我一定要飞离这个落后的地方,飞向我的广阔天地。可当我回忆起一件事,我突然就不那么想了。当年生活困难,父母本打算到大城市打工。但他们看看幼小的我和弟弟,最终决定不远行。我在想,既然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没有选择离开我们,那么当他们老后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飞离他们呢?“乌鸦不论飞多远,都一定会记得回家。”这不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吗?“莫让老人空寂寥”,有时只要你转念一想就可以实现哦。

就像黄斌老人所说:只隔了一条江,还懒得回来吗?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,他们给予我们的恩情不是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就可以解决的。只希望天下的子女都能使老有所养,莫等失去才明白珍惜。希望“莫让老人空寂寥”,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,而且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行动。

[评点]

本文从“女儿”的视角,挖掘出了“莫让老人空寂寥”的观点,并且开篇亮出,用语省俭。有了好的“凤头”,写好“猪肚”(中间部分)更为重要。第二段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提醒年轻人要常回家陪伴,给老人精神慰藉。第三段谈及身边老人孤寂守巢,提出合理化建议。第四段给合自己家的事例,进行“点”的剖析、生发,很见功力。篇末回应材料要点,强化观点,发出号召,传递出催人向善的正能量。文中的几处引用,几个问句,以及多次强调“莫让老人空寂寥”,既增添了语言的魅力,又有助于结构的紧凑。



为爱亲历亲为

儋州市第二中学2014级10班  吴有玲


中秋节前夕,黄斌老人的女儿为他快递了一盒月饼,触发了老人的悲伤。在我看来,女儿的行为确实不合适。常回家看看,陪伴亲人左右,自古以来皆为中华民族倡导的美德,绝不能因一条江河而隔断。

为爱亲历亲为,常回家看看,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品质涵养,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。法律规定:子女需在一年内多次探望家中老人。这项规定实具合理性,假使每个子女为了自己的事业都如群鸟离林,家中的老人谁去牵挂?而十九、二十几年的养育之恩,谁还能铭记?假使“女儿”的行为普遍成了一种社会现象,那么这个民族的根基必定是松软的,民族的凝聚力也必然大为减弱。

为爱亲历亲为,嫌麻烦的心态应该抛弃,又怎么因“一条江”而止步。古有《陈情表》李密侍养祖母左右,躬亲赡养;今有“孝心儿女”背父求学,不辞辛劳。亲情的牵挂力是强大的,亲情同样是无私伟大,且不求回报地付出。假使每个人都因“一条江”“一条河”或是“一座山”而持有嫌麻烦的心态,家庭美德将何以体现?亲情如何培育?每个子女都应该切记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更别让有朝一日“让等待成为遗憾”。

为爱亲历亲为,别让老人伤了心。一件“快递月饼”固然省事,但它必然让老人的等待成为遗憾,也让亲情渐行渐疏。亲自看望老人,陪伴老人左右,实为一件小事。多少人深夜在酒吧里举杯畅饮,虚度年华,却忘了自己从何而来,自己又应承担怎样的家庭责任;又有多少人在路边的小摊呼朋唤友,无拘无束地玩耍逍遥,蹉跎时光,却忘了家中的老人在苦苦等待一次微乎其微的陪伴。亲历亲为无需任何大作为,它只是着眼于一些小事。曾有一则视频:女人为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,而女人的幼儿见此赶紧效仿,费力地端来一盆清水为女人擦拭双脚。这则视频感动了许多人。每个人都有父母,每个人也都会老去,而亲情需要培育,爱也要亲历亲为,代代相传。

为爱亲历亲为,从自己做起,铭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,抛却嫌麻烦的心态,体贴家中亲人,亲历亲为不难做到,亲情就能代代相承,凝聚家庭。

[评点]

本文以“为爱亲历亲为”为中心论点,以此统帅全篇。行文开篇表明看法,然后以“为爱亲历亲为,不仅……更……”“为爱亲历亲为,嫌麻烦的心态应该抛弃”“为爱亲历亲为,别让老人伤了心”三个分论点支起文章的主体部分,结合古代李密孝敬祖母、如今尽孝之人背父求学、为亲人洗脚等实例,具有说服力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作者在第二段运用假设推论句,在第三段兼用假设推论和反问句,在第四段运用联想、对比的句式,大大增添了语言的思辨色彩和逻辑力量,足以感染人、鞭策人。


多一份理解,多一份爱

儋州市第二中学2014级5班  邱家杰

中秋前夕,对于女儿寄来的月饼,老人给女儿打了个电话,还没等女儿解释便挂了电话,对于老人的行为,我表示不赞同。我觉得多一份理解,才会多一份爱。

老人挂电话的行为,挂掉的是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,女儿的隔江送月饼,说不定真的有苦衷,父亲真的不应该这样做。假如再多停一会儿,让女儿解释,那么两人的感情会更亲密,父亲理解女儿,女儿更爱父亲。

理解他人,加深感情。古时的廉颇与蔺相如,廉颇的自负宣言,蔺相如的大度理解,迎来了廉颇“负荆请罪”,两人成了刎颈之交,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。继NBA球神的后一球王——科比·布莱恩特,早期因陷入出轨事件被球迷所弃,但妻子的理解原谅,让他重拾信心,球迷们才可以看到那个背身单打跳投美如画的身影重临球场,不仅如此,他与妻子的感情也逐日上升,造就NBA的一段奇谈。蒋贵曾经被奸人所陷害,由于朝廷对他的理解信任,从而展开调查,最后赦免了他,这使他更忠心于国,才有后来的“百骑平阿台”。

理解他人,共同成长。如今,处于纷纷扰扰的社会,我们更需要一份理解,使我们能够共同成长。在我们的学习、工作当中,给他人多一份理解,这会使双方都获益,彼此之间相互成长。

理解他人,共建和谐社会。当今的“扶不扶”问题日益严重,对于老人的摔倒,我们的内心存在着扶与不扶的两种思想矛盾。扶了他会不会赖上我,不扶心里又过意不去。其实我们与老人之间应相互理解,老人应理解我们,我们扶的是我们那个纯净的心。不仅是社会,我们美丽的校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,师生之间的不理解,师生关系日益严重。近段时间,传出许多关于学生动手打老师、老师任意体罚学生的负面新闻。为此,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更要互相理解,学生体谅老师的工作辛苦,老师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,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走上新台阶。家庭中更应相互理解,丈夫理解妻子的劳累,妻子理解丈夫的工作繁忙;父母理解子女的生活压力,子女理解父母的孤独寂寞。这样,这个家庭才能融洽,和谐与幸福。我们应多一份理解,让世界充满爱,构建和谐社会,以顺应时代的发展。

爱,需要理解来润色。老人应给自己女儿一份理解,增进彼此的感情。让我们行动起来,相互理解,给他人一份爱,将理解的种子播下,待到花开时,就是我们收获的季节。

[评点]

本文结构完整,思路清晰。全文以“多一份理解,多一份爱”作为总论点,分出三个分论点,利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述,摆事实,讲道理,素材有点有面,有正有反,古今中外结合。语言平实,有较强的说服力。

陈志怀老师指导、评点

常回家看看

儋州市第二中学 2014级1班 宋诗慧

“常回家看看,回家看看……”不知不觉间,脑海回荡起这首歌。材料中的女儿既然有心送月饼,为何不亲自回家、亲手送上月饼呢?毕竟,那是你一出生便尽享温暖呵护的桃源乡啊!我想,每一位游于四方、漂在远处的子女,都应将“常回家看看”作为信条,谨记于心。

年幼稚嫩的你,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父母的呵护陪伴,而当你逐渐成长,羽翼渐丰,你的内心就开始渴望远方。你张开双翼离巢而去,充满未知的旅程带给你何等的新奇趣味!可若你稍稍用心回顾,就会发觉被你抛于身后的父母已经开始苍老。岁月爬上他们脸庞,他们的背脊日渐佝偻。或许有一日,直到他们永远离开、阴阳两隔,你才会惊觉,你欠他们的,并非月饼之类的金钱物质,而是最简单、最温情的陪伴!

常回家看看,家的温暖需要你的参与、需要你的不散场。曾记得一则公益广告中,一位父亲苍老的容颜上带着牵强的微笑,接听了子女因工作忙而无法回家的电话。那一刻,老父亲苍老而伤感的脸、勉强的微笑、孤独的眼神,扎中了多少人早已坚硬的内心!谁能了解老父亲那份对子女伴于身旁的渴望呢?那份本该再简单不过的渴望,却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求,成为挥之不去的心酸。你年幼时,渴求也要求父母的陪伴呵护,待你长大,父母却老了,轮到他们渴望你的陪伴了,作为父母晚年依靠的你,难道不应该多给予一些陪伴、一些关怀吗?莫让父母走到人生的尽头,你才追悔莫及!

常回家看看吧!如苏轼所言: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”是啊!明月几时有,中秋月圆,何不放下你手中的工作,化想念为行动,回家看看父母呢?陪伴乃是孝道最直接的体现,想要真正地尽孝,就赶紧行动起来吧!父母的微笑,全因你的陪伴不缺席!你的陪伴和参与,能让那一桌为你而准备的饭菜更为鲜美可口——那里面深藏着来自父母内心何止千万的缱绻温情!

在这个讲究效率、生活节奏奇快无比的时代,无数的子女为了生活与梦想四处奔波。或许他们心中所系的,也有一个温暖的家,但迫于现实,为了生存、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,他们的选择只能是远方,但即便如此,在中秋这样的团圆节日,子女们难道不应该把缺失的陪伴补还吗?生活固然辛劳、前程固然重要,但温情的家和充裕的物质,两相比较,难道不是前者更值得我们重视吗?放下手中的繁杂事务,回家看看吧!这是来自父母的心声,是藏在他们宽解的微笑下一直未曾吐露的心声!
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这是全天下人对亲人最美好的、也是无可奈何的祝愿,若能团聚,又何须千里共婵娟?听从彼此内心的呼唤吧!人有悲欢离合、月有阴晴圆缺,在还来得及的时候,我们理应陪伴于父母左右,你说是吗?

[评点]

作者在点材料、引论点、缘事析理方面表现中规中矩,在行文中紧扣“回家”、“陪伴”关键词展开,处处扣题,强调了陪伴父母的紧要和迫切。缺点也较为明显,整体结构偏于松散,议论说理纵深不足,反反复复都在强调类似的内容,缺乏更宽广的视野和成熟的思考,也缺少围绕“为何要常回家看看”的深度剖析。另外行文还需要强化语言表达。

刘欣玫老师指导、评点


@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学校地址:海南省儋州市区那大镇文化中路 学校电话:0898-23322636